腦中風是造成國人失能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,而「心房顫動(Atrial Fibrillation, AF)」則是其中最常見的危險因子之一。
👉 根據研究,心房顫動患者的中風風險比一般人高出約五倍。
只要早期發現、積極治療,就能大幅降低中風風險。
🧠 一、腦中風要認識
當腦部血管阻塞或破裂,導致腦組織缺氧壞死,即可能發生中風。
缺血性中風(約92%):血管阻塞造成血流中斷。
出血性中風(約8%):血管破裂導致出血壓迫。
🚨【FAST 原則】辨識中風徵兆
F(Face):臉歪或表情不對稱
A(Arm):手臂無力或無法抬高
S(Speech):說話不清或無法表達
T(Time):出現症狀要立刻就醫
❤️ 二、心房顫動與中風風險
心房顫動是心臟跳動不規則、忽快忽慢的狀況,容易讓血液滯留形成血栓,進而引起缺血性中風。
自我檢測方式
摸脈搏:若節奏不規律應提高警覺。
智慧手錶偵測:可協助早期發現心律異常。
定期心律檢查:特別建議65歲以上、有三高或曾中風者。
💊 三、預防與治療方向
使用口服抗凝血藥物可降低血栓與中風風險。
若不適合長期服藥,可評估左心耳封堵術(LAAO)。
若藥物具備反轉劑(解藥),可提升治療安全性。
🌿 四、日常防護建議
定期健檢與血壓監測
控制三高、維持理想體重
戒菸限酒、均衡飲食、規律運動
出現異常心跳或中風徵兆,應立即就醫
📍中風的發生雖難預測,但「早期發現、早期治療」是預防最有效的方法。
《腦中風疾病衛教》影片:
《心房顫動疾病衛教》影片:
《腦中風疾病衛教》與《心房顫動疾病衛教》影片授權:亞東紀念醫院 許榮城醫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