隨著時間的演進,有愈來愈多的危險因子被證實和缺血性心臟病有關,這些危險因子可大致分為無法改變的和可以改變的。無法改變的危險因子為年齡性別和家族病史。可以改變的危險因子包括膽固醇過高、高血壓、糖尿病、腎臟功能不良、代謝症候群、過重或肥胖、飲食不均衡、缺乏運動的生活型態、吸菸、壓力。
隨著年齡的增長,缺血性心臟病的發生率隨之增加。
隨著年齡增長,冠狀動脈會逐漸失去彈性,動脈壁也會增厚,這是人體自然的變化;但是動脈壁增厚會使得血管的內側變得狹窄,血流的抵抗變大,而使血壓上升 同時間,高血壓也會持續導致動派硬化, 造成惡性循環。男性-血性心臟病發生率約於四十五歲後迅速增加。女性-在五十五歲後或停經後逐漸增加0。
父母雙方有一人罹患冠狀動脈疾病者,其子女發生冠狀動脈疾病機率會增加。
血中的膽固醇愈多,堆積在血管壁也愈來愈厚,造成斑塊產生,導致動脈硬化、血管內徑變狹小,容易引發血管阻塞,而缺血性心臟病發生率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濃度成正比,而與高密度膽度醇濃度成反比。
一般成年人的高血壓定義為收縮壓大於等於140毫米汞柱,或舒張壓大於等於90毫米汞柱。但缺血性心臟病患者的高血壓定義為收縮壓大於等於130毫米汞柱,或舒張壓大於等於80毫米汞柱。血壓升高更容易破壞血管內皮細胞的穩定,膽固容易進入血管內壁形成血管硬化阻塞。血性心臟病發生率約於四十五歲後迅速增加。缺血性心臟病的病人中有約60-70%有高血壓的情形,其中高血壓病人罹患此病更是正常人的三倍。
過重定義為 24kg/m2小於或等於身體質量指數 (BMI) 小於 27 kg/m2; 肥胖定義為 BMI大於或等於27 kg/m2。過重或肥胖會引發血壓升高,血脂過高,糖尿病進而誘發缺血性心臟病。
會增加冠狀動脈氧化壓力和胰島素阻抗,而在高血糖的環境下,斑塊更容易堆積在血管內,罹患糖尿病將使缺血性心臟病的發生風險提高危二倍。所以把血糖控制好,對預防缺血性心臟病是很重要的。
缺乏運動將使缺血性心臟病的發生風險提高為兩倍左右,而且缺乏運動會使其他危險因子更加惡化。
飲食攝取若以飽和脂肪、反式脂肪和膽固醇含量較高的食物為主,容易引發缺血性心臟病。
雙手交叉於身前,軀幹彎曲,並配合吐氣,軀幹伸直時雙手向後張開,並深呼吸。
一手叉腰於身旁,身體側彎時配合深吸氣,兩側相同。